物业管理

JNTY体育最新APP下载

我国水污染治理行业项目运营模式、驱动要素及制约因素分析

  污水处理是指通过种种专业处理技术和手段去除或降低不一样污水中的固体污染物及有机污染物,使被净化的水质能达到再次使用或排放要求的过程。

  水污染治理行业常用项目运营模式包含BOT、PPP与EPC等,各类模式具备不同的特点,EPC是目前各类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项目实施的主流模式。

  BOT模式-建设运营移交( Build-Operate-Transfer),由政府向私人机构颁布特许,允许其在一定时期内筹集资金建设某一基础设施并管理和经营该设施及其相应的产品与服务。

  PPP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运营模式。合作成立项目公司,与业主共同投资,各占一定的比例。

  EPC模式-工程总承包模式(Engineering ProcurementConstruction),是受业主委托,按合同对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全过程进行承包。总价合同条件下,对工程质量、安全、费用和进度全面负责。

  水污染治理是主要受政策引导的行业。近年来,国家各项支持类、指导类政策密集发布,全面、快速推进水污染治理行业的持续不断的发展与完善。2021年1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十部门发布《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明白准确地提出在城镇、工业和农业农村等领域系统开展污水资源化利用,以缺水地区和水环境敏感区域为重点,以城镇生活垃圾污水资源化利用为突破口,以工业利用和生态补水为主要途径,推动我们国家污水资源化利用实现高质量发展。

  因此,在发改委、建设部等部门颁布的多项鼓励政策文件背景下,一些民间资本通过PPP、EPC等业务模式进入水污染治理行业,这也引入了市场化机制,市场良性竞争促进技术、产品及服务的进步与完善,推动水环境治理行业快速发展。

  2015年1月,发改委、住建部和财政部颁布《关于制定和调整污水净化处理收费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2016年年底前严格执行上述收费标准。目前各省市依据自己情况做出调整,同时进一步开发根据污染物成分及污染程度划分的收费体系,明确并保障水污染治理企业的收入来源,有效驱动行业发展。

  目前,我国水污染治理行业发展制约因素主要是对政策依赖性非常大、治理企业金钱上的压力大、行业集中度低等。其中,水污染治理行业需求端最重要的包含企业与政府,对公司,环保不具备任何盈利性,单纯的增加成本支出,纯属公益性行为。因此,随着下游需求的增加以及国家的严格政策规范,这导致企业与政府水污染治理的支出加大。言而简之,我国水污染治理行业发展规模完全取决于有关政策的颁布。

  观研报告网发布的资料显示,我国水污染治理行业市场集中度低,CR10不足10%,企业规模小且局限性大,对于项目议价能力较弱,进而限制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