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全法律规范:不断修订和完善大气污染防治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明确各主体的责任、义务和违法处罚标准,提高法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对企业偷排、超排等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制定更为严厉的处罚措施,增加其违法成本。
• 制定严格标准:依据科学研究和真实的情况,定期更新和细化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行业准入标准等,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对于重点行业,如钢铁、化工、电力等,制定更为严格的特别排放标准,促使企业加强污染治理。
• 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大气污染防治涉及环保、发改、工信、交通、住建等多个部门,要建立健全协同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的监管职责和工作流程,加强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例如,在扬尘污染治理方面,住建部门负责建筑施工工地的监管,交通部门负责道路运输的监管,环保部门负责总体的监测和执法协调。
• 加强日常监管巡查:加大对工业公司、建筑施工工地、餐饮场所、机动车等重点污染源的日常监督检查力度,增加检查的频次和覆盖面。通过定期巡查、不定期抽查和专项检查等方式,及时有效地发现和处理大气污染问题。例如,对工业公司的废气处理设施运作情况、建筑施工工地的扬尘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等进行严格检查。
• 实施排污许可管理: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对企业的污染物排放种类、浓度、总量等进行严格核定和许可,要求企业按照许可证的要求做排放。加强对排污许可证的发放、变更、延续等环节的管理,对违规排放的企业依法吊销其排污许可证。
• 建立考核问责机制:制定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考核指标和评价体系,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工作进行定期考核和评价。对工作不力、未能完成目标任务的地区和部门,进行通报批评、约谈问责,督促其切实履行监管职责。
• 完善监测网络:加大对大气环境监视测定站点的建设投入,优化监测站点的布局,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建立覆盖城市、乡村、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的大气环境监视测定网络,实现对大气污染物的实时监测和动态跟踪。
• 加强在线监测:要求重点排污企业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并与环保部门的监控平台联网,实现对企业污染物排放的实时监控。加强对在线监测设备的运行维护和管理,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
• 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积极引入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方法,提高大气污染监测的效率和精度。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监测数据来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为科学决策和精准执法提供依据。
• 组建专业执法队伍: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执法队伍的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定期开展执法培训和业务交流,使执法人员熟悉有关规定法律法规和执法程序,掌握先进的执法技术和设备。
• 严厉打击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对发现的大气污染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依法予以严厉打击,绝不姑息迁就。加大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除了经济处罚外,还能采用停产整治、关闭取缔、刑事追究等措施,形成较为强大的威慑力。
• 开展专项执法行动:针对大气污染的重点领域和明显问题,组织并且开展专项执法行动,集中力量解决一些难点、热点问题。例如,开展工业废气专项治理行动、机动车尾气排放专项整治行动、扬尘污染专项执法行动等。
• 信息公开透明:环保部门要及时向社会公开大气环境质量状况、企业污染物排放信息、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法规等信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建立大气污染举报平台,方便公众举报大气污染违法行为。
•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广泛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引导公众热情参加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倡导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环保行为。
• 鼓励公众监督:建立公众参与大气污染防治的奖励机制,对举报有功的公众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表彰,激发公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同时,支持环保社会组织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和维权活动,发挥社会组织的监督作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